孩子的分離焦慮 V.S.依附類型
- xing
- 6月3日
- 讀畢需時 10 分鐘
摘錄自:育兒生活 9 月號 NO.244
採訪撰文/林奕如
諮詢/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 臨床心理師 蘇芳槿
「又逢開學時節,差不多也該讓家中寶貝進入幼稚園就讀,體驗同儕生活,學習一些生活上的技能
自己剛好也能專心工作,真是一舉兩得!」擁有這種想法的父母應該不在少數,但送寶貝入園的
一天,寶貝除了哇哇大哭之外,還不肯讓自己離去,讓為難的爸比媽咪們將孩子留在原地不是、
走也不是,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?
媽咪不要走!
分離焦慮的形成因素
孩子懼怕陌生人的反應大約自 6~7 個月時開始出現,家長可將之作為一個參考
的指標,從這個時候開始觀察家中寶貝面對陌生人及不熟悉的環境時,所產生的
情緒變化。
從「生理因素」探索
孩子在 6 個月大時,可能開始有分離焦慮的情形產生,從生理方面探討的話,這
時期孩子視覺及記憶都可成熟到開始對特定對象有依附,例如他會知道在他眼前
這個每天照顧他的人就是媽咪,注意媽咪的活動,對於自己的房間、家中客廳等
熟悉環境也有一定的認知程度,他開始能分辨出人的長相、環境的變化及相對
應,所以看到陌生的環境就會緊張。
從「心理因素」探索
若要從心理因素了解孩子為何產生分離焦慮的話,可由社會學習理論來說
明,孩子在經驗中發現,媽咪的離開和不舒服是屢屢連結在一起的,那媽咪的離
開將成為一個制約的焦慮。認知發展的觀點也可說明,6~8 個月大的孩子已經
可以建立媽咪長相的基模,以區別媽咪和陌生人的不同,對陌生的長相就會感到
焦慮;甚至,可以將場景成為另一個基模群組,與人物做結合,例如孩子已經學
習到某個場景(自己熟悉的房間)加上某個人(媽咪)才是正確的搭配,那孩子
就敢放膽在這個空間裡頭自由自在的跑跳;反之,如果是到了不熟悉的醫院,旁
邊雖然有媽咪,但孩子依然會顯得擔心害怕。總歸來說,主要是孩子在心中產生
各種不同的基模並進行制約,認為怎樣的場景要搭配怎樣的人物才是對的,若不
是他心中特定的組合,那麼就會產生分離焦慮。
從「遺傳行為」探索
從孩子的某些行為方面來看分離焦慮,可能也跟代代流傳的進化過程有相當
關聯性,演變成內在的反應型態。像有些孩子會自覺「怎樣的場景和事件是危險
的?」、「怎樣的人物是要避開的」,例如:陌生人,這些遺傳而來的反應連爹
地媽咪都沒教過他,也不知道他從哪裡學來的,但卻有利於生命的存活。
從情境反應分析依附類型
國外曾經做過以下的研究,內容設計一系列的陌生情境,分析 1 歲大的孩子
對這些情境的反應,從而歸類出孩子的依附類型。這個實驗總共分成以下幾個情
境:
1.一開始就先讓研究人員帶著媽咪和孩子進入遊戲房間,研究人員離開。
2.媽咪讓孩子玩遊戲,研究人員觀察孩子與媽媽之間「安全堡壘」的行為。
3.再來會讓一個孩子不認識的陌生人進入房間,與媽媽交談,研究人員觀察孩子
的「陌生人焦慮」。
4.接著是媽媽離開遊戲房間,只留下孩子與陌生人,孩子難過時,陌生人會給予
安撫,觀察孩子的「分離焦慮」。
5.媽媽回來安撫孩子,跟著離開小房間的是陌生人,觀察「重聚行為」。
6.媽媽再度離開,只留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內,觀察第二次的「分離焦慮」。
7.陌生人再度進入房間,觀察孩子「被安撫的能力」。
8.接下來,媽媽再進入房間,回到孩子的身邊安慰孩子,觀察「重聚行為」。
孩子的 4 種依附類型
藉由這項實驗,可歸納出 4 種不同的依附類型,分別是「安全型」、「逃
避型」、「抗拒型」、「錯亂型」,以下即為爸比媽咪們詳細說明。
.TYPE 1、安全型
當媽媽把孩子帶入陌生的小房間時,孩子雖然不熟悉新的環境,不過在他眼前的
是熟識的媽咪,所以還是會放心的主動探索環境,但是孩子在媽咪離開之後,會
覺得有點疑惑,心裡想著「媽咪怎麼離開了?」,同時也會出現傷心和警覺心,
不過當媽咪回到他身邊時,孩子會欣喜的認為他的救星回來了,趕緊跟媽咪要好
幾個愛的抱抱。此種類型的孩子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,約佔 65%。
.TYPE 2、逃避型
這一型的孩子,跟媽咪之間的關係是比較疏遠的,當媽咪帶孩子進入小房間時,
孩子可以自己玩樂,媽咪出去的時候只有少少的不開心或沒有太大反應,媽咪再
度回到房間時,他也不太會主動去親近媽咪,即使孩子單獨一人在房間時會稍有
些不安,但只要有人(陌生人)進入房間也安然無事,好像身邊的對象是不是媽
咪都沒關係,這類型的孩子約佔 20%。
.TYPE 3、抗拒型
許多孩子到陌生的新環境,其實很容易到處去探索,因為孩子正是「好奇」的代
名詞,看到什麼新奇的東西總是想要去嘗試,但是抗拒型的孩子可能會焦慮地一
直黏在媽咪身邊,較沒有探索環境的行為出現,當媽咪離開時,孩子的情緒會轉
變為生氣,等到媽咪回到他身邊,會表現出矛盾的反應,一方面立即接近媽咪,
卻又表現出憤怒的情緒,甚至還會不讓媽咪碰他或是打媽咪,就像是用動作抱怨
媽咪剛剛怎麼消失了,這類型的孩子約佔 10%。所以抗拒型的孩子非常難安撫,
這點跟安全型的孩子就不相同了,安全型的孩子就會要求媽咪給他秀秀,希望獲
得母愛的溫暖而且輕易就可以使他安心、好安撫。
.TYPE 4、錯亂型
此類型的孩子約佔 5~10%,就像是「逃避型」跟「抗拒型」的綜合體,在接近
和逃開之間擺盪,甚至顯得困惑,在重聚時,孩子看起來茫然、困惑,爹地媽咪
要親近孩子時,孩子一開始會先順從接觸,但卻又突然轉身離開,爹地媽咪很難
知道孩子到底是想親近?還是想離開?有些孩子會會在不同的「重聚」場合中表
現出「逃避型」或「抗拒型」。
依附類型決定孩子的一生?
不論孩子的氣質是比較趨近哪一類型的依附,在往後的成長過程中,仍會有
分離焦慮產生。雖然孩子的依附類型跟先天氣質大有關係,但是會一辈子就固定
是這樣的性格嗎?蘇芳槿心理師告訴大家,答案當然是「不」,其所涉及的「關
係調節」應是動態的,若在孩子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好好正視分離焦慮議題,例如:
第一次上幼兒園、親密好友、家人、配偶的離別等,都需要好好把握住當下的時
間點妥善處理孩子的焦慮及情緒,仍然是有修正的機會!
其實,早期安全依附型的孩子並不保證未來生活中的適應一定是正面的,早期不
安全依附型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會有著不理想的未來。我們也不應該忽略早期安全
依附對未來適應的影響力,研究指出,早期安全依附類型的孩子,在適應、關係
的調節上都較易復原。總括來說,除了早期發展的影響性之外,後續環境給予的
協助亦是重要的因素。
爸比媽咪請回應孩子的分離焦慮
一般的孩子在面臨分離焦慮時,都是需要時間去適應的,有可能是半小時或 1
小時,而在這段期間爹地媽咪都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旁,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。
帶孩子到新環境前先做好事前預告
每個孩子對於安全感的程度皆有不同,像有些孩子只要眼睛看到爹地媽咪就能安
心,有些則是必須緊緊黏在父母身旁,但不代表說緊緊黏在父母身邊就是不好,
畢竟分離焦慮的程度跟依附類型會隨著時間場景產生改變,是一種動態的變化,
所以爹地媽咪也不用太擔心。爹地媽咪在帶孩子到一個新的地點時,可以先向孩
子介紹這個新環境,帶著他一起到處探索,跟他講這個地方新奇的特色在哪,像
如果決定送孩子到幼兒園,那麼入園前一週可以每天帶孩子到園所參觀,可以跟
他說:「哇!你看,那裡的小朋友玩溜滑梯玩得好開心耶!」、「你想上廁所嗎?
想上廁所的話我們要從這裡走到那裡喔!你看沿路有好多我們沒看過的漂亮小
花...」諸如此類的話題,因為孩子對於有預期、能掌控的事情,會顯得比較安心。
不要一開始就將孩子推離身邊強迫獨立
當孩子產生分離焦慮時,不建議父母斷然就把孩子獨留在陌生的情境當
中,強迫孩子適應。適應模式是需要視孩子可接受的方式而定。孩子是家中的小
寶貝,爹地、媽咪呵護有加,第一次到幼稚園或陌生的環境時,當然無法一下子
就適應,常會突然變得很害怕。孩子會需要一小段時間熟悉、適應,尋找新的信
任、安全感,將他的安全依附轉移到新的對象。孩子依附的對象可能不只一個,
或許是好幾個,而且是能夠有彈性轉換的,所以放寬心地給孩子一段適應的時間。
日常生活中常見例子
.例 1:剛起床時還會笑著跟爹地媽咪吃早餐,但是一踏入了幼兒園的大門,神
色開始變得凝重,沒多久竟然哇哇大哭,抓著父母不肯讓父母離去,該怎麼辦?
Ans:這是孩子面臨分離及陌生情境時的一個自然反應,給孩子一小段時間踏出
步伐,探索新環境、接觸新的小朋友和老師,待孩子漸漸熟悉新環境,瞭解它不
會帶來危險的後果,而且有個溫和的老師可以作為新的依附對象,遇到問題或害
怕時有穩定的人物可以給予安撫和協助,孩子大多都可自然適應。有些幼稚園為
了避免孩子突然面臨新環境而產生不安,可能允許爹地媽咪在窗外看著孩子,當
孩子剛入園時,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而顯得茫然的時候,他就可以轉頭看看爹地
媽咪的微笑或鼓勵,藉此心中得到些許安撫,老師也會適時介入提供聲音、動作、
語言的撫慰,接著爹地媽咪就可以慢慢退出孩子的視線。若是分離焦慮情形嚴重
的孩子,爹地媽咪可以先在孩子身旁坐著陪他上一點課,然後慢慢往外退出幾
步,但是人還是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,接下來孩子若漸漸進入上課的情境,爹地
媽咪就繼續默默退到門邊,最後離開,用如此循序漸進的方式解除孩子的焦慮
感,對孩子來說是比較溫和的。在幼兒園中,若孩子跟老師不容易馬上變得熟稔,
那爹地媽咪可以跟老師溝通一下,請老師在面對孩子時態度要和藹可親,常常保
持笑咪咪的表情,跟孩子說話時蹲下來與孩子的視線齊平,孩子害怕的時候也能
夠主動抱住他,給他秀秀,如此降低孩子的不安,孩子與新環境的陌生對象便能
夠更快拉近距離,建立起新的依附關係。
.例 2:幼兒跟媽咪原來在同一個室內,但是媽咪稍微離開幼兒如廁,前後時間
不到 3 分鐘,一回來就看到寶貝淚汪汪的,難道真的得把孩子 24 小時都鎖在身
邊嗎?
Ans: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,會覺得消失在眼睛視線範圍的人或物品,就等於完
全不存在,這跟認知發展及經驗有很大的關係,隨著年齡漸增,孩子漸漸學習到:
看不到的物品仍然存在於世界上的道理,通常媽咪走進另一個孩子熟悉的環境
中,並不會引發孩子的焦慮。不過,有時不舒服經驗的連結也可能讓孩子的焦慮
升高,導致孩子無法忍受媽咪從自己眼前離開。這時媽咪可以嘗試出個聲音讓孩
子知道自己還在附近,並沒有消失不見,也可以在孩子害怕哭泣時立即出現給予
安撫及協助,或是是先做預告的動作,讓孩子安心。
.例 3:平常家中的小寶貝個性是非常活潑的,但只要帶著他到朋友家聚會,小
寶貝突然就會變得緊張,不肯從爹地媽咪的懷抱中離開,這種情況會建議爸比媽
咪如何處理?
Ans:現代的都市生活人口密度高,孩子的活動空間也不如從前來得寬闊,城市
住宅也多是獨棟式的,不像以往三合院的房屋,有庭院可供跑跳、有鄰居可頻繁
接觸,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自然也怕生。不過遇到這種情形的話,建議爸比媽咪還
是可以先抱著孩子在懷中,告訴孩子:「我們現在在跟這個阿姨/叔叔說話」,
讓孩子知道這些陌生的人們及環境是安全無虞的,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,再
慢慢的放手讓孩子在腳邊觀察、玩耍,或是給孩子一個小玩具或是他有興趣的東
西,讓他在新的空間中掌握熟悉事物,也可促進孩子放鬆心情、主動探索。
給爸比媽咪的小小補充
.該如何簡單測試孩子的安全依附?
孩子安全依附的表現其實垂手可得。爹地媽咪們可以從自己身旁最近的資源
開始,像是帶去附近的鄰居家、親戚家,或是爹地媽咪的朋友家,依循前述的實
驗方法,看看自己離開前後以及這些友人們的出現,會造成孩子怎樣的反應,再
依據前面提到的一些方法試著解決即可。
.分離焦慮呈現出孩子往後哪方面的性格?
分離焦慮及安全依附,對於孩子未來生命過程中,可以反映在與親人、同儕、親
密伴侶等的互動之間,若孩子從小就對自己的自我概念較正向,屬安全依附類
型,那往後也會套用到自己與他人身上,像是對於人的信任;但如果孩子的分離
焦慮情形比較負向的話(像是只要媽咪一離開視線的瞬間就哇哇大哭,或是怎樣
都不肯把小手離開媽咪的衣服,死命抓著),那麼孩子在未來的個性上有可能會
比較沒自信、容易沒安全感,逃避或是放棄親密關係。但仍要再次強調,我們不
能斷言依附類型決定了孩子的一生。
不管您的孩子是哪一種依附類型,所有的孩子都會有分離焦慮,只是表現方式有
所不同,但其實沒有好或不好的差別,分離焦慮及依附關係都是孩子保護自己學
習適應並影響親密關係的一部份,爹地媽咪們不用過於擔心分離焦慮的出現,應
該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,擴展依附對象,學習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經營,也要給予
孩子適當的獨立空間喔!
蘇芳槿
經歷: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 臨床心理師
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 臨床心理師
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兼任臨床心理師
學歷:中原大學心理系研究所臨床組碩士畢

留言